今天是:     

探索传统技艺多元融合新路径
发布日期:2016-01-21 17:17      来源:营口日报

    2015年12月21日,为期一个月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跨省培训试点班在苏州工艺美院正式结束,60位来自贵州的省级以上非物质遗产传承人启程返黔。这次培训涉及7个民族、12个非遗手工艺品类的传承人,是继12月15日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班结束后,苏州工艺美院又一项顺利结业的非遗传承人群培训。

   当前,许多传统手工技艺濒临失传,如何实现生命力恢复,成为工艺美术发展和非遗传承亟待探究的课题。今年6月,为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当代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文化部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试点工作,经由各省文化厅推荐,全国共有18所院校入选试点,苏州工艺美院成为江苏省唯一一家试点单位,随后,学院又被列为全国仅有的三家进行跨省培训试点之一,开展面向偏远内陆地区非遗传承人培训。

   “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立足苏州,面向江苏,服务长三角,今后要为全国更多的非遗项目传承做出实质性探索和贡献。”苏州工艺美院党委书记王建良说,学院专业门类齐全,现代艺术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两大专业系列在国内享有一定声誉。同时,由于地处苏州这座工艺美术大市和非遗大市,工艺美院在传统手工艺、特别是非遗项目的传承上积累了深厚经验,有着良好的专业基础、接待能力和类似培训经历,主动承接非遗传承人跨省培训,不仅是优势驱动,也是苏州工艺美院对传统技艺多元融合路径的一种探索。

   “探索的关键点在于建立技艺传承的普遍联系,这也是培训的意义所在。”苏州工艺美院装饰艺术系副主任赵罡说,由于师从、派别等传统观念和地域信息闭塞影响,许多传承人,特别是偏远地区传承人容易形成封闭式传承氛围,不利于技艺的创新、提升与融合发展。“传统手工艺不能闭门造车,虽然这些传承人掌握的技能比较多,但在传承视野、设计理念和面对机械化对手工之间的冲突处理上,还显得比较生疏。”

为此,苏州工艺美院在培训方案的制定中首先打破这种“师门壁垒”和“信息壁垒”,结合现代学徒制传承理念,从非遗保护法规政策、设计基础、手艺文化、手艺调研等方面设计培训课程,不仅邀请传承人和非遗专家结合所从事的工艺门类及研究对学员授课,现身说法,还带领学员对相关技艺实训工作室、非遗企业、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工艺美术专业市场等地进行考察。“这无形当中就建立了一种沟通机制,以系统的艺术培训,增强了学员之间的交流,也增加了不同类别、门派相异技艺之间的认同感。”赵罡说。

  “苏绣和苗绣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特色,虽然纹样、绣法都不同,但苏绣的许多经营手法、设计理念很成熟,值得我们借鉴。”在参观完镇湖绣品街之后,来自贵州施秉的苗绣传承人张婕说,自己也经营一家苗绣企业,虽然公司经营状况在当地也算不错,但山里的绣娘往往凭着一腔热血,只是自己默默地绣制,久而久之,设计理念和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并不利于苗绣在市场上走得更远。

   通过这次培训,团队里像张婕这样的企业家,不仅系统了解了工艺美术设计与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等知识,更亲自体验了苏作的设计创作、经营流程,大山里的手艺人与现代文创产业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贵州凯里学院学科带头人邰光忠说,通过学习借鉴苏州经验,也使他们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只有形成产业链、不断开发新产品并形成品牌效益,才能推动民族手工艺找到自信,让民族瑰宝真正走出大山。

  实际上,这一系列培训方案的制定,是对苏州工艺美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更广泛应用。近年来,苏州工艺美院在工艺美术传承创新方面,立足苏作、传承文明,并在不断的探索中形成了工艺美术传人培养的“镇湖模式”、“桃花坞模式”、“雷山模式”及“大师工作室”的四种运行模式,有力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统手工艺的产业化发展。通过这种培训、研修模式,苏州工艺美院趁势启动“智库计划”,为参加培训的非遗传承人建立档案,把他们吸纳为今后教学、学术交流和田野调查的重要资料,促进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多元融合。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
 
   
主办单位:mobile365
技术支持:柳州市网络管理中心
桂ICP备05009280号桂公网安备 45020202000203号 网站标识码:4502000038
联系地址:柳州市龙城路3号
联系电话:0772-2823532
传 真:0772-2823532
电子邮箱:eqls@163.com
>